土壤智慧,浓浓乡情

——读《乡土中国》有感

阡陌交通,鸡犬相闻。 ——题记

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,费孝通所著《乡土中国》便是对乡土生活现象的叙述。刚开始阅读时认为很难读懂,但合上书页后才发觉受益良多。

首先,乡土之情深入人心。正如书中所写,“乡下人离不了泥土”。文字可以传情,但乡下的人们无需文字即可传情。这些从土里面长出来的人有着“莫笑农家腊酒浑,丰年留客足鸡豚”的热情淳朴,相对于文字有限的情感,如泥土一般纯正亲密的相处使得人们很容易理解对方的情感。揆诸当下,却有不少人认为乡里人“愚”,这本书的文本有力证明了“土”在中国文化中的珍贵地位,抨击了“土气”成为贬义词的现象。乡土社会安定和美,出生于乡村,生活在乡村,直至最后死了都要回泥土里,“生于斯,死于斯”。这种对土的依赖感,便是乡下人对土特有的情节,千古不变。另外,乡土社会具有不流动性的特点,因此人们很快就能相互熟悉,进行心灵交流。面对现代社会的复杂、人际关系相互交错,跟随费孝通先生的书页步入乡村田园,我们更能感受这一份纯真、这一份独特的眷恋。“暧暧远人村,依依墟里烟”,五柳先生的白描也在提醒我们,无论何时,始终不能忘了中华文化之根。

其次,差序格局异中有同。乡土社会的家有纵轴而非横轴,是延续的、并非只有个人主义。相对来说,西洋社会的家庭具有严格的团体界限;而中国社会关系中家并没有严格界限,沿亲属差序向外扩大。正因如此,一方有难,八方支援,我们国家是由一个个小家组成的集体,拥有强大的凝聚力,比如疫情期间白衣天使的守护、四川地震后各地的驰援,无一不体现了乡土社会家族的优势。差序格局的理念也促使中国人具有团结一心的集体精神、对家庭对故乡的深情、以及传统美德——孝心。从“浊酒一杯家万里,燕然未勒归无计”的泪水到“春风又绿江南岸,明月何时照我还”的忧愁,再到海外侨胞的故土情怀、神舟中宇航员对地球的怀恋……无论何时,家人团聚、灯火可亲,这始终是中国人民追求的生活图景。如今时代斗转星移,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,都已然融入现代化的进程。差序格局中的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,随着时代发展,差序格局的表现可能将逐渐淡化,但是网络不会消失,现代化的进程可能使差序格局中人的关系趋于理性,但传统美德将流传千古。

乡土社会具有礼治秩序。礼治并非代表人们的行为完全不受约束,而表示无意自然地构成某种规律。众所周知,道德和礼并不是权力推行,而是依据传统、习惯,这是社会所积累的经验。孔子言:“一日克己复礼,天下归仁焉。”礼是“仁”的表现,这也契合儒家传统思想。在乡土社会,礼也是构成“无讼”的充分条件,促进社会稳定,而不同于法律。放眼如今,“礼”的道德观念依旧跨越世纪影响现代人的生活。饭桌上长辈先动筷、婚宴喜事、觥筹交错,这些都是礼的表现。也许有不少年轻人对此提出质疑,认为所谓礼就是外在,毫无内涵,甚至将简单的事情复杂化,繁琐又无必要。费先生所叙,礼是按仪式做的意思。礼治社会是合于道德的经济秩序,是否完全适应现代社会情态仍需探讨。但我认为,传统必有其存在的价值,礼又何尝没有增进孝道、亲情、友谊的弘扬呢?

总之,乡土社会的人们由土而生,由礼而兴,通过差序格局稳定社会关系。在今天,回望《乡土中国》,也有意味未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