探历史之暗处,观华夏之重生

暑假期间观看了爆火影片《封神第一部》,走出影厅意犹未尽。机缘巧合之下,接触到李硕先生的著作《翦商》。

初读时,我不太适应此书的文本风格,因为我习惯于《封神演义》诸如此类的奇幻小说,对真正的历史读物缺乏兴趣。但在阅读过程中,我逐渐放不下这本书,越发能够理解史上的商。

小说中,不在封神榜内的很多普通人,也很难幸免于水火瘟疫之术,或是商纣王的暴戾虐杀。而他们,属于崇尚暴力、充满杀戮的商族王朝统治下的牺牲品。书中提到,姜子牙领了元始天尊师命后,下山却遇到巨浪分开现身的柏鉴。而他的遭遇,类似于《翦商》中描述的“人祭”。这样的情节安排也说明商纣的残暴无道,文王武王的讨伐也就顺应了天数。

小说的故事不免有虚构,而历史的真相甚至可能更加黑暗。纣王固然暴虐,但无道的不只是纣王,还有不计其数的商人。在《翦商》中,作者通过大量的考古资料阐述,商人认为只有向鬼神献祭生命,他们才能获得福佑。在商朝,部落间的掠夺与杀戮司空见惯,这个嗜血的民族主宰着大地。开国近百年后,商朝沿袭了新石器时代以来的“杀人献祭”风俗,并将其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状态,甚至融于商的宗教。周武王灭商后也曾模仿商人的人祭行为,直到武王死后,由周公辅政,彻底禁止了人祭宗教,销毁了有关商代人祭的文献记录,并制造出一套没有人祭的理想化历史,由此留下三千年的空白期。而李硕通过考古为读者再现了那段恐怖至极的历史,发掘出的人骨、青铜兵器、礼器,无一不在证明这种残忍的仪式,在尘封的那段黑暗的历史中的的确确存在过,这也指明了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、上层建筑。在《封神第一部》中,伯邑考被纣王烹杀,做成肉饼给姬昌食用。此事加重了其伐纣的决心,成为了商朝灭亡的导火索。《翦商》书中提到在帝辛统治期间,周人姬昌也被抓到殷都,目睹了人祭的残忍景象,其嫡长子伯邑考也被纣王用于献祭。

读完《翦商》,我才体悟到孔子所言“郁郁乎文仔吾从周”。周灭商,不仅仅体现了唯物史观,更闪耀着人文主义的光辉。姬昌和周公旦把华夏民族带离了这个黑暗深渊,迎来了华夏的新生。当姬昌,也就是周文王被赐予自己儿子做的肉饼时,他发誓推翻这样一个“大逆不道”的王朝,这是家族之仇、部落之仇、更是国家之仇。周朝建立之后,人民取代了帝神,人道即为天道,是文王等人塑造了中国人民的三观,才让华夏的壮丽历史得以继续书写。

冲破语言的障眼法,揭露出的是令人痛苦的话题。作者自言:“这是一场无法解脱的恐怖之旅,犹如独自走过洒满尸骨的荒原。”该书的前半部分充满了生理不适的内容:形形色色的尸骨不能发声,但却真实地存在着,控诉着。仅凭脑补,就能想象出当时肢解活人的残忍景象、不堪入目。但在我看来,无数黑暗的记忆更需要后人的直视,万万不可避开。譬如在《南京大屠杀》一书中,作者张纯如认为,忘记过去的人注定将重蹈覆辙。我们需要正视这段黑暗、野蛮、残酷的历史,否则,文明又如何被定义?而我认为,李硕先生的这本书便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参考。“华夏新生”便发生于周灭商后,当周公决定废除人祭之时,我们的华夏获得了复生。那个残暴无度的时代一去不复返,那个肢解无辜人民的时代也仅仅停留在这段黑暗史诗中。

观至暗时刻,方得华夏新生。